《管理学》课程申报表

作者:佚名  时间:2012-11-06 点击数:

核心提示:《管理学》课程申报表

点击浏览下一页[点击浏览该文件:课程申报表.doc]

2011年度“宜宾学院精品课程”

申 报 表

 

系(院)名称 政府管理学院

课 程 名称 管理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 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管理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管理学

课程负责人 杨龙

申 报 日 期 2011-2-10

宜宾学院教务处制

二O一一 年2月 日

 

填 写 要 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定,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情况

1-1基本信息

姓名

杨 龙

性别

出生年月

1971年8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副教授

电话

13096209917

学位

硕士

职务

传真

所在院系

政府管理学院

E-mail

Yanglong000@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644000

1-2教学情况

一.近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必修课程,周3节,300余学生。

2、公共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本科必修课程,周3节,250余学生。

3、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事业管理本科必修课程,周3节, 100余学生。

4、行政管理学,行政管理本科必修课程,周4节,200余学生。

5、管理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本科必修课程,周4节,250余学生。

6、电子政务,行政管理本科必修课程,周4节, 100余学生。

二.承担实践性教学:

1、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5届,共50余人。

2、指导实习1届,50余人。

3、指导实验5届,300余学生。

三.主持教学研究课题:

1、《宜宾市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研究》院级青年基金课题 已结题

2、《构建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以宜宾为例》省教育厅课题在研

四.获教学表彰/奖励:

1-3学术研究

一.近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学术讲座:

1、管理学;2、公共管理学;3、公共事业管理概论;4、电子政务。

二.论文和专著:在省级以上的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有:

1、《关于城市公用事业实施市场化的多元化经营思考》 《商场现代化》核心,2005(12)第一作者

2、《税收征收管理中的收入任务分析》 《中国市场》核心,2005(50) 独著

3、《城市流动人口公共地位与社会公证》 《中国市场》核心,2006(45) 独著

4、《以社会诚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 《社科纵横》核心,2009(6) 第一作者

5、《从社会角度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评价指标》 《扬州大学学报》核心,2010(3) 独著

6、《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与探索》 《生产力研究》核心,2010(10) 独著

7、《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探讨》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0)第一作者

8、《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宜宾学院学报》,2008(7) 第一作者

9、《浅析交通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影响》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7) 独著

10、《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新农村建设》 《现代经济信息》,2008(3) 第一作者

11、《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国际形势分析》 《宜宾学院学报》,2010(3) 独著

12、《电子商务安全防范的技术策略》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独著

 

2、教学队伍情况

2-1人员构成(含外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杨 龙

1971-8-14

副教授

公共管理

主讲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常智敏

1956-2-5

副教授

历史学

主讲近现代史、领导科学

李成文

1963-4-5

教授

工商管理

主讲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

江传彬

1962-10-30

教授

思想政治

主讲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刘永华

1962-3-25

教授

行政管理

主讲管理学、公文写作

李勋华

1970-12-31

副教授

行政管理

主讲行政管理学、行政决策科学

张杨

1981-10-26

讲师

行政管理

主讲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

徐向峰

1981-12-1

讲师

行政管理

主讲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况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1、教师队伍学历结构:

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教师人数比例为75%;从学历结构看,现有博士生1名,硕士5名,大学本科毕业2名。呈现高学历态势。

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

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并呈梯队结构:40-49岁3人, 30-39岁2人,30岁以下2人。其中有25年以上教龄2人,20年教龄2人,15年左右教龄1人,10年以下教龄3人。有较好的科学研究背景、较宽的知识面,多数人合作时间较长,配合非常默契。

3、教师队伍学缘结构:

本课程8位教师中,毕业于武汉大学1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3人、毕业于重庆大学1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人、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1人。以广泛来源为整合优势,以发挥各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为活力的课程教学团体,优势互补,使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形成具有较好的学缘结构。

4、资源配置:

本门课程的师生比是1:16。全部教师都承担过《管理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很好,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同。教授及副教授全部在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在课堂上能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到工作岗位后,先安排助课、讲授实践课直到能胜任独立完成教学工作为止。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励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一、基本做法。

1、主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形成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我院是一所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的大学,管理学是一门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管理实践。因此,管理学的教学必须将其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目前已将这一理念贯彻于教学与实践中。

2、改革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已经从最早的老师单向讲课,变为授课、录像、案例分析、同学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转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的做法。

3、建立了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建立了覆盖面涉及公共行政学教学大纲内容的试题库,综合运用闭卷、开卷、口试等多种考核方式以达到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目的,但总体而言,考核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整体推进了管理学的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形成以后,提高了教师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推进了教师在学生能力培养和应用性研究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弥补了管理学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经验的相对不足;教学方法的改革,使管理学的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还达到了学以致用和教学相长的目的;考核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学习公共行政学的兴趣更浓,也奠定了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基础。

三、教学研究成果。

1、《管理学原理》(四川大学 2002年出版)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探索管理特色之路;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获学院三等奖。

3、《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创新设计》获学院二等奖。

4、《当代行政管理案例分析》

5、《“两课”教学体系的创新实践》

6、《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法》

3、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1、管理学课程在国外的产生与发展

(1)形成阶段: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是管理学的形成时期。与18世纪60的年代工业革命的发展相适应,管理思想处于萌芽阶段;19世纪近代末管理思想初步形成。

(2)应用阶段: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管理学的应用阶段。在这一阶段,管理学走出了大学的讲坛,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变革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现在,管理原理、方法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新的管理概念强调了人本管理、决策管理、权变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战略管理、组织文化、公司再造、学习型组织等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极大地推动管理学的发展。

2、管理学课程在国内的发展历史

(1)引进时期(1978以前):在此期间,通过对国外管理学著作、杂志和国外学者讲课的内容进行翻译介绍,选派学者、专家到国外访问、考察、学习,邀请外国专家和学者来国内讲学等方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管理理论。

(2)传播时期(1978—1986年):经过前一时期的努力,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意识到,要使管理学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在此期间,成立了许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和传播机构。各团体分别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讲习班;有些还通过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举办了管理学的电视讲座和广播讲座。同时,管理学在学校教学中也进一步受到重视,有关管理学的著作、教材、论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3)应用时期(1986—1988年):1985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场环境的改善,为企业应用管理原理指导经营管理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各地区、各行业的应用成效差异很大。

(4)扩展时期(1988—1994年)。在此期间,管理教学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和应用的内容都有了极大的扩展。其研究重点也由过去的单纯教学研究,改为结合企业的管理实践进行研究。

(5)国际化与创新时期(1995年—今):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许多新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国内企业在引进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同时,也在探索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与国际的接轨程度加强,另一方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

3、政府管理学院管理学课程的发展

管理学课程建设:2004年开始开设管理学课程。2004年我院开始招收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管理学是这三个专业的骨干基础课。目前,管理学也是我校专业基础课之一。2005年管理学成为校级重点课程。许多管理学教师与宜宾当地经济相结合,为宜宾地区许多中小企业出谋划策,管理咨询,进行培训等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第一手企业管理资料,为充实教学内容提供了可靠的素材。《管理学》课程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目前担任《管理学》教学任务的8名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其中7名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已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

目前,正准备建一批与《管理学》相关的各类教学软件和音像资料;教案和课件质量较高;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3-2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一、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管理学》课程是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既具较强理论性。它为该专业学生深入学习经济管理知识、掌握应用技能提供系统的管理理论支持。同时,《管理学》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需要紧跟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实践、不断积累新的案例和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

讲授学时

实践学时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6

6

第二章

管理道德

4

4

第三章

管理环境

6

6

第四章

决策

5

5

第五章

计划

7

7

第六章

组织及其管理

6

6

第七章

领导概论

4

5

第八章

激励

5

5

第九章

控制

5

6

第十章

管理创新

3

4

机动

3

合计

54

54

三、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目的向学生系统介绍管理基础理论,其课程内容结构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管理学概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二章管理道德、第三章管理环境)。主要内容是管理的一列基本概念、特征和性质;管理者的角色与素质、管理者的培养;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管理思想的现实价值;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

第二部分:管理职能(第四章决策、第五章计划、第六章组织及其管理、第七章领导概论、第八章激励、第九章控制)。主要内容是战略的基本概念、战略分析框架、决策基础、决策思想、决策方法;计划的基本概念、计划分类、计划工作、计划方法;领导的含义与本质、领导理论、领导方法;激励的概念与本质、激励理论激励方法;控制的基本含义、控制的理论、一般控制技术、控制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管理学》的重点与难点主要有:管理者角色定位、管理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管理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未来管理的基本发展趋势、环境因素的分析、相关生产者结构、组织理论、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组织的有效性、战略管理理论与战略有效性分析、决策方法、领导理论、领导艺术激励的运行机制、激励的理论、控制的原理,控制的技术和方法等。

为了应对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管理学》课程的各位教师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其中主要有:

1、各位教师一方面到相关高校系统学习,目前管理学的相关教师基本上是硕士生以上;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学会的活动,加强与专业领域的同行交流,同时深入实际开展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及时修订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从而达到教学内容丰富、课程结构完整、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的目标。

2、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按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在不断总结传统教学手段的经验的同时,积极运用案例、视频、模拟训练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自学、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讲解、设问和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相结合,形式灵活多样并富有启发性。

3、为了充分利用教师的不同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管理学的相关教师实行课程建设基础上责任制,具有不同相对优势的教师按照专业化的要求、以小组方式开展课程建设;与此同时,教研室有组织的、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四、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管理学》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性与学生主动性并重。为此,担任《管理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及时充实、更新管理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将教师的实践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推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从事实际操作的能力,以教师的实践推动教学实践改革。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管理学的教师在服务于企业和政府的过程中,努力开展相关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及时更新案例内容,使之充分反映经济活动的本来面目,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和社会实践基地。根据我院制定的“立足宜宾,服务经济,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创建宜宾地区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指导思想,先后在翠屏区、长宁、高县等地的社区签订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协议。由管理教研室和企业分别选择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业务骨干共同担任实习学生指导教师。

3-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扩充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使用与建设

不断优化教材,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选择与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相适应并且有所超前的教材。

2004-2006年上半年选用由王春利、李大伟编著的《管理学基础》(教育部推荐教材),该书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与教学案例,对提高学生特别是本专业学生的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水平有所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大纲要求内容适当调整。补充了一些像黄津孚编著的《现代管理学原理》第四版的最新现代管理的思想观点、理论与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06年下半年开始,选用了周三多主编的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管理学》(第三版),与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具有以下特点:①体系新颖。从管理的历史、管理者、管理环境开始介绍,将读者引入管理总体氛围中。再从组织创立、生存和发展出发,研究管理的主要主体组织,研究组织与管理的关系,明确管理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有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最后,以管理的职能为主线索,深入展开管理问题的研究。②适用面宽。全书以企业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一般性管理活动为内容,不涉及行业的具体业务管理和专业管理,全面介绍了一般管理原理的系统知识,避免了与其他后续学科、课程和专业管理科目的重复。③实用性强。以介绍和说明基本知识为主,不作理论展开。在说明和讲解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一般化的、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和现实的例证,既注重原理性,又兼顾可读性。④时代性强。本书较多地反映了当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介绍了当代管理学的前沿性问题。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1)扩充性资料的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花了大量精力对习题集与思考题、试题库、教学案例资料、教辅资料进行更新、调整、完善,以紧跟社会形势与学科发展需要,同时使学生的调查分析、策划、案例讨论更有现实感与针对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针对性扩充性资料的选择。每部分、每章节都推荐一些相关的参考书。

(3)培养学生自己选择合适参考资料的能力。

3、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SPSS教材、竞争对抗模型等教材操作性强,效果好。

4、实践性教学环境好

(1)有20多个签约实践基地

(2)管理学教师与企业、社区政府有广泛联系

(3)综合导师制对学生的悉心指导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1、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课堂的有效方法,如:案例教学、问题教学、互动教学、企业模拟运作教学等教学方法。针对专业特点,组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验和互动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灵活具有启发性,使学生易于接受,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如辅导学生就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的动态自己找资料,写一些小论文,培养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和提高了科研能力;其次,补充大量有代表性的案例素材,让学生参与市场调查和企业调查,结合专业知识,对企业业务流程合理化,组织结构调整、薪酬设计和绩效评估等,提出建议和设计方案。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1)多媒体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创新。探索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大量运用图片、实物、路线、实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建设,除了教案设计之外,多媒体教辅资料的收集,特别在案例方面尤为重要。通过网上寻找、电视财经类节目选择录制以及用摄像机实景拍摄,具有以下特点:系统性强,案例新而多,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选择案例,有利于讨论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利用互联网,进行师生互动式交流。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师生只在学校接触的习惯。因此鼓励学生进行网上交流,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心理障碍,进行师生互动式交流。

(3)管理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企业决策仿真系统、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等课程,运用软件可以处理大型管理数据文件、模拟企业运作管理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等,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运作,提高学生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分析、解决企业管理的能力。

(4)改革考试内容和手段。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避免高分低能,在考试中增加了案例分析及应用题的比例。考试手段的改革,采取笔试与上机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5)增加实验教学环节,为学生就业与职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6)要求学生在暑假期间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企业调查或在企业短期实习,提高学生对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

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该课程在多年教学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基础扎实,教艺精湛,加上不断的教学方法探讨和改进,所以教学效果好,尤其是学生反映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参与性强,能够清楚体会知识的作用。经过校内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系教学指导小组同行和班学生评教小组和全体学生的评价,都一致认为教师的治学精神是十分严谨,教学态度很认真,教学质量高。

 
 

4、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1、有效运用相关软件,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目前,政府管理学院拥有与《管理学》相关的管理应用软件、SPSS统计分析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软件系统。在教学中运用软件可以处理大型管理数据文件、模拟政府运作管理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政府运作,提高学生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分析、解决政府事务管理的能力。同时,有效利用相关视频资料,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科研-应用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依靠管理学教师队伍的科研优势,并结合教师的研究特长,将学生引领到该学科的前沿,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目前,在管理教研室的相关教师中,已初步实现了教辅资料及相关信息的共享。同时,重视学生管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与职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高度重视教学的实践性

担任《管理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及时充实、更新管理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主要措施有:将教师的实践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研究所和区域经济研究所的作用;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和社会实践基地。

4、完善多媒体教学

《管理学》课程在我院发展近八年,主要成员从事管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达八年,同时该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准备与制作从2004年开始,2005年推出较完整的管理学多媒体课件。目前,管理学教师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此外,管理学多媒体教学辅助材料的收集工作成效显著,极大丰富教学内容。

4-2 本课程在省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与国内外同类课程教学相比,我们仅从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方式与方法、师资组成、“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及理论与实际联系等方面有我们自身的特色。但我们更希望通过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的活动,与各位同行进行学术对话与交流,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教学在全国各主要大学开展已开设多年。我院管理学教学在课程的理论准备、课程的系统性和前沿性、特色性方面,通过不断探索,已经形成了比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比较丰富的教材和较有特点的教学方法及融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手段、模式。这方面的探索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尤其是该课程第一部分,其理论性、系统性和前沿性方面,有了自己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案例教学、实验基地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及研究方法等特色方面,居于省内同类课程教学的前列。本课程任课教师先后在国内一些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期刊发表了不少的高质量的与管理学有关的科研成果,为管理学领域进行全方位、高质量的研究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外

(1)本课程与政府的课题研究合作还没机制化、制度化。

(2)实验内容还有待建设和加强。

(3)国内优秀相关管理的案例收集工作有待加强。

(4)网络资源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师生利用网络互动学习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5、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1、课程建设目标

1)进一步完善大纲,使大纲更加符合我校的培养目标要求。

2)教材、资料建设。在使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集体备课,撰写出更加适合大纲、教材教学要求和我院实际的教案。

3)教师队伍建设。吸收业务思想素质好、学历高的年轻教师充实队伍,继续选送部分教师进修、考博、提高学历结构,使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更趋合理。加大教师科研力度,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4)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以“精”、“实用”为指导方针,教学形式要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积极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课件制作更加完备。改革考核方式,确保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建立和完善试题库。

5)2013年完成该课程资源的网络改造工作,使其成为一门名符其实的精品课程。

2、实施步骤

1)2011年4月—2011年11月 完成课程的全面整合,推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2)2011年12月——2012学12月,完善大纲,教案,完成多媒体课件的补充、完善工作,建立比较完整的资料库,其中部分资料上网。

3)2013年4月前,将该课程建设成为网络课程,基本能够实现网上答疑。

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1.负责人基本信息

2.主讲教师

3.师资队伍

4.课程描述

5.自我评价

6、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7、试题库

8、电子教案

9、多媒体课件

6、推荐、评审意见

(院)

(公章)

系主任(签字) 2005年 月 日

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

2005年 月 日

(公章)

2005年 月 日

版权所有©宜宾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地址:四川省宜宾市五粮液大道东段酒圣路8号 邮编:644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登记号:蜀ICP备11011718号 宜宾市网监支队备案登记号:51150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