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听心 2011级1班张佳 心 是一把铁勺子,正在翻炒几颗豆子,豆子会蹦,最后有两颗豆子落在勺外,只有一颗幸运的留在
听心
2011级1班张佳
是一把铁勺子,正在翻炒几颗豆子,豆子会蹦,最后有两颗豆子落在勺外,只有一颗幸运的留在了勺里。人生就是这样,翻炒几十载,我们最后唯一可做的只是寻一片净土,安放这一把小勺和三颗豆子。
顾城曾经这样说过:“我没有带上鱼竿,只带了心去,只要说声‘我爱你’,鱼儿就会爬上岸跟我走。”这份赤诚与纯真不得不让人赞叹。我想,他一定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安排,为自己的小勺找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快乐与闲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喧嚣尘世,万物终归是一抔黄土,奔腾雀跃都只是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真正懂得生活的人都会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将自己的心安放在一棵宁静的大树下。这样的大树有铁干虬枝却不会随风乱舞,有华盖浓荫也懂得荫庇他人,阅尽沧桑后笑看尘世风云变化,根基弥深而不惧怕蚍蜉撼树。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辅之最真实的声音,摆正心的位置,从容不迫。每每想起《红楼梦》中万念俱灰,遁顿入空门的宝玉,《围城》中一袋书生长袍却内心躁动不安的方渐鸿我都不禁哑然失笑,笑他们的自欺,自欺得使内心更加沉沦,不得安宁。他们都在倾听,不过每每听的都是别人的声音,忘记了最真挚的声音其实是他们自己的内心。这样的他们,救赎不了别人,更救赎不了自己,留给世人的也只不过是无尽的惋惜和哀叹。
不曾忘记海明威《老人与海》中那个与风暴抗争的圣哥提亚,独火,孤舟,一个漂泊于浩瀚大海的浪子,早已为自己的心找到了归属。如若不是早在出发前就清楚听见内心的呼唤,面对变化莫测,凶险无比的大海,老人怎能抓住每一个微乎其微的机会去拯救?当年的情僧仓央嘉措早已为活佛,却在遇见心爱的琼结姑娘时自愿放弃沙弥戒,甘愿抛却至高无上的地位,选择浪荡俗世,做一个买醉在街头的歌者凡夫,虽最终未如愿,却将心隐于情诗,吟出“你见或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面对现实的黑暗与浮躁, 凝视时代的嘈杂与喧嚣,沈从文的内心明白,这世界不仅只有眼前的尚且,还应有诗与远方,内心的召唤让你坚守着诗的世界,终于描绘了湘西纯朴的民风,将金钱与名利抛诸脑后,让翠翠在爱中守望。罗曼.罗兰说:“心的旅程是一个先激越后从容,先平淡后绚烂的过程。”所以三毛能在撒哈拉吟唱行走,她虽受形体淬练,却能为心找一个归属。其实能听从内心,虽会经历淬练的九九归一,却终会得到毕生的清净。
听心,任你腥风血雨,我自静若处子,心永远清清的,呼吸永远轻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