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概述
作者:11级1班 张健 时间:2014-02-23 点击数:
核心提示: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学派之一,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所当然和所以然为宗旨。其代表人物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亦是重要的道学代表。道家学说起源应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发展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学派之一,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所当然和所以然为宗旨。其代表人物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亦是重要的道学代表。道家学说起源应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发展成立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汉初期,文景两帝以道家学说开创了“文景之治”,但汉武时期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学者提出了“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使得道家学说与除儒学的其他学说一起沦为了非主流思想并开始走向衰亡。
道家学说核心思想为“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瘳呵!独立而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简单的说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无”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既是万物之所出,又是万物之所归。“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的概念,“无”与“有”本就是相互存在,相对而言的。深入探究可知,“无”一定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内部本质,它寓于事物之中,并通过事物表现出来;亦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法则和规律,不可以被感觉,却可以被所认识;不可以被改变,却可以被遵循和利用。所谓道法自然,宇宙万事万物的形成,归根到底其本源和真理,不是有人为地产生的,也决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而是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道恒无为,而无不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便是这个道理。即看起来什么都没做,实际上任何时事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道家认为道是治的大本,是人用来管理的大法,只要相信并深刻领会“道恒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智慧,掌握并运用“为无为,则无不治矣”的管理法则,便能就踏上了成功之道,治理大的国家也尤如烹饪小菜那么简单。
许多人认为只有孔孟之道的儒家学说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典范,然而道家学说亦是中华文化具有生命力的一部份,是最古老的哲学。
道家哲学是最朴素的社会和自然科学。道家的许多经典著作都道出了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如:《道德经》中的观点博大精深,其理论包罗万象,能跨越时空应用世间万物,其核心便是宠辱无惊、上善若水、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生也柔弱死也坚强;《庄子》中所阐述的人生观、世界观以至于可以治疗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庄子》一书中早提出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其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再如《孙子兵法》是一部以道家哲学为理论的兵法,堪称众兵法之纲,其军事理论沿用至今,其正确性仍被证明是无懈可击的,倍受各国军事家推崇。此外如武术、中医等皆与道家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相比儒家说教色彩很浓的礼教,道家学说从理性上更完整的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其思想精髓,从宏观的方面说,就是“道”之学;从微观力一面说,就是“为我”之学。、道学本来就是人发明创立的,所以就不能不为人讲一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告诫人们——“为我”。道家既然更高更全面地珍惜生命、提高人生的价值,它就必须回答怎样对待“人生”和“人死”的问题。在“人生”的时候,老子主张人应当守处下,不与人争,宽以待物,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这种处世的方法目的就是确保自己不走向争强不道的方向去,不使自己招祸引灾。
历史上对于道家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人把道家和道都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并不相干,道家是哲学体系和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就是说道家从不宣扬迷信,不信鬼神,相反的道家是尊崇自然和发展规律的。例如“天人合一”思想更能体现出道家提倡自然万物与人本就是共存的,只有遵循自然法则和事物发展规律才更好存活于天地自然中。
其实道家对于中华文化的贡献性并不亚于儒学,其在理论上的深厚度和辩证性为中国哲学思想提供了创造力的源泉。甚至于西方的许多哲学者都研读过道家著作,可见作为中华古代的哲学先锋道家学说亦是世界哲学历史的推动者之一。而当今的中国人更不应只限于对儒学的敬仰和推崇,而是更加完整的认识百家学说,从百家学说中吸取更多的智慧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