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

作者:2011级1班 赵书琼  时间:2014-02-24 点击数:

核心提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古文经典集中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四书五经深刻地论述了“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品德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精辟地提出德育要从家庭开始,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作为良好家庭的典范,在此基础上建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社会伦理规范。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标准一直是我国德育的重要内容,其所提倡的美德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核心。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尽管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是“孝、悌、忠、信”的做人原则不能丢弃,“礼、义、廉、耻”道德观念不能淡忘。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家庭幸福融洽,社会祥和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贤达之士。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不论过去还是将来,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是凝聚国家人民,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巨大力量。炎黄子孙历经磨难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孕育的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乐观自信的民族精神是根本所在。古人云“积厚者流泽广”,儒家思想强调“厚德载物”,“有德者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有容乃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这种以人为本,包容天下的精神是儒家道德观念的核心,亦是泱泱大国风范的源泉。当前全球化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的竞争,也是价值观和文化的竞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软实力。

龙应台先生讲:“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当公民社会不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文化、历史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个性和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和精神,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是文化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延续。社会的发展、进步决不能离开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在新背景下要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呢?

第一,在教育方面重视传统文化。首先,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文化典籍的兴趣。中国文化典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养学生阅读文化典籍的兴趣,应该系统的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典籍。高中生经过小学、初中,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积累,能阅读浅显的诗词文章,因此高中阶段应该不断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加大诗词文章的深度和难度,开拓他们的思维。要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古代文化典籍阅读成为一种兴趣、时尚和爱好。我们既可以利用语文课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经典的兴趣,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经典,诸如《诗经》、《庄子》、《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四大古典戏曲、“二十四史”等等。其次,高等院校要开设多种普及传统文化的选修课,让学生出来修读专业课还可以与传统文化多一些了解,从而受到教育和启发。

第二,除了学校教育之外;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在社会传播和家庭教育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等技术产品的相继出现,使信息传播的渠道日趋通畅,传播效率也大为提高,从而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就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说,要完成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就必须走大众化的道路。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以雅俗共赏的形式,通盘考虑从策划、投资、制作到宣传、销售、消费等一系列环节的特点,以激发社会大众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欲望,并及时清除其理解上的障碍,从而逐渐使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心理倾向和价值理念之中,进而积淀并内化于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

版权所有©宜宾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地址:四川省宜宾市五粮液大道东段酒圣路8号 邮编:644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登记号:蜀ICP备11011718号 宜宾市网监支队备案登记号:5115000025